文章从网络配置、功率控制、移动性管理和接入控制以及路由协议设计等方面说明了WMN组网中的相关问题和技术,对WMN与移动自组织(Adhoc)网路由协议的设计进行了对比,并给出了一种基于WLAN和第二层交换技术的WMN试验床实现方案。 一、无线网状网的介绍 无线Mesh网(WMN)又称为无线网状网、无线网格网,大约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除无线通信网络的语音业务需求外,高速因特网接入需求也日渐增加。传统的无线接入方式面临着接入带宽不足、服务质量得不到满足等问题,而且无线频谱资源及拓扑结构缺乏统一规划,难以适应灵活多变的使用状况。WMN提供了一条解决无线接入网所面临问题的新途径。 通信网络的拓扑结构通常抽象成一个图G(V,E ),其中,V 代表通信节点的集合,E 代表着通信链路的集合。无线Mesh网的最初定义,就是指无线通信网络的网络拓扑可以抽象成一个连通图,对图中的任意两个顶点vi,vj∈V,vi和vj之间是连通的,即存在一条或多条从vi到vj的路径,定义为顶点集合(vi =vp,0,vp,1……vp,m=vj),其中(vp,n-1,vp,n)∈E,1≤n≤m。 传统无线接入网的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是点到点(P2P)或点到多点(P2MP),如蜂窝网属于P2MP的拓扑结构,无线局域网(WLAN)则存在有中心和自组织两种结构,分别属于P2MP和P2P类型。而WMN的拓扑结构是网状的,也被称为多点到多点(MP2MP)。这种网络结构,使WMN能更好地解决传统无线接入网络中的一些问题。 蜂窝网覆盖范围比较大,主要提供语音业务,但构建和维护的成本较高,而且在多媒体传输业务的通信热点地区,其提供的通信速率相对较低。WLAN能提供较高的通信速率,适于多媒体数据接入业务。在有中心的P2MP结构中,由于接入点(AP)的覆盖范围有限,为了在更大区域内提供无线接入,需要布置多个AP,使得成本较高;而对于自组织的P2P结构,由于网络连通性依赖于有较强移动性的各节点,导致网络的可靠性降低,并且对作为网关节点的性能要求较高,计费和管理方式也不明确。 WMN主要由两类网络节点组成:Mesh路由器和Mesh客户端。采用WMN作为接入网络时,Mesh客户端通过相邻的其他节点,以无线多跳的方式接入到因特网。这种MP2MP的结构,使得WMN具有以下优点: 自配置:节点之间通过开放的无线链路,形成单跳或多跳连接,自动完成组网; 自调节:节点之间拥有多条通信路径,业务可以灵活的选择合适的(例如最短路径、最少干扰,速率最快等)路径进行传输; 自愈:当某一节点出现故障受损或一条链路出现拥塞,网络中的业务可以选择绕开相应的节点或链路,网络的可靠性增强; 可扩展性:可以方便的添加或删除网络节点,调整网络覆盖范围,降低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成本。 因此,WMN适合作为因特网“最后一公里”无线接入方案,在IEEE 802.11s,802.15以及802.16等标准中已有体现,它将成为下一代Wi-Fi和WiMAX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此之外,当前存在着多种无线接入网络,采用各种不同的无线传输技术以及标准,提供各自适宜的应用。例如蜂窝网适于语音通信业务,Wi-Fi适于局部区域的宽带多媒体数据接入业务,无线传感器网络适于环境检测中的数据采集业务等等。未来的无线网络将是各种网络并存、各种异构网络融合,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接入的泛在网络。这是无线网络的发展方向,也可能成为WMN一个新的应用方向。 融合多种无线网络的WMN的网络结构如图2所示,网络中的核心设备为Mesh路由器,构成了拓扑结构动态可变的核心网。Mesh路由器配置了多种无线传输标准的接口设备,实现各种无线网络的互联,包括蜂窝网、WiMAX网络、WLAN、移动自组织(Ad hoc)网络以及无线传感器网络。采用各种无线传输技术的用户终端,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通过某种无线接入网与核心网相连。WMN的配置和维护成本比传统的有线方式更有优势,可作为未来泛在异构网络的一种实现方式。 文章从网络配置、功率控制、移动性管理和接入控制以及路由协议设计等方面说明了WMN组网中的相关问题和技术,对WMN与移动自组织(Adhoc)网路由协议的设计进行了对比,并给出了一种基于WLAN和第二层交换技术的WMN试验床实现方案。 一、无线网状网的介绍 无线Mesh网(WMN)又称为无线网状网、无线网格网,大约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除无线通信网络的语音业务需求外,高速因特网接入需求也日渐增加。传统的无线接入方式面临着接入带宽不足、服务质量得不到满足等问题,而且无线频谱资源及拓扑结构缺乏统一规划,难以适应灵活多变的使用状况。WMN提供了一条解决无线接入网所面临问题的新途径。 通信网络的拓扑结构通常抽象成一个图G(V,E ),其中,V 代表通信节点的集合,E 代表着通信链路的集合。无线Mesh网的最初定义,就是指无线通信网络的网络拓扑可以抽象成一个连通图,对图中的任意两个顶点vi,vj∈V,vi和vj之间是连通的,即存在一条或多条从vi到vj的路径,定义为顶点集合(vi =vp,0,vp,1……vp,m=vj),其中(vp,n-1,vp,n)∈E,1≤n≤m。 传统无线接入网的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是点到点(P2P)或点到多点(P2MP),如蜂窝网属于P2MP的拓扑结构,无线局域网(WLAN)则存在有中心和自组织两种结构,分别属于P2MP和P2P类型。而WMN的拓扑结构是网状的,也被称为多点到多点(MP2MP)。这种网络结构,使WMN能更好地解决传统无线接入网络中的一些问题。 蜂窝网覆盖范围比较大,主要提供语音业务,但构建和维护的成本较高,而且在多媒体传输业务的通信热点地区,其提供的通信速率相对较低。WLAN能提供较高的通信速率,适于多媒体数据接入业务。在有中心的P2MP结构中,由于接入点(AP)的覆盖范围有限,为了在更大区域内提供无线接入,需要布置多个AP,使得成本较高;而对于自组织的P2P结构,由于网络连通性依赖于有较强移动性的各节点,导致网络的可靠性降低,并且对作为网关节点的性能要求较高,计费和管理方式也不明确。 WMN主要由两类网络节点组成:Mesh路由器和Mesh客户端。采用WMN作为接入网络时,Mesh客户端通过相邻的其他节点,以无线多跳的方式接入到因特网。这种MP2MP的结构,使得WMN具有以下优点: 自配置:节点之间通过开放的无线链路,形成单跳或多跳连接,自动完成组网; 自调节:节点之间拥有多条通信路径,业务可以灵活的选择合适的(例如最短路径、最少干扰,速率最快等)路径进行传输; 自愈:当某一节点出现故障受损或一条链路出现拥塞,网络中的业务可以选择绕开相应的节点或链路,网络的可靠性增强; 可扩展性:可以方便的添加或删除网络节点,调整网络覆盖范围,降低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成本。 因此,WMN适合作为因特网“最后一公里”无线接入方案,在IEEE 802.11s,802.15以及802.16等标准中已有体现,它将成为下一代Wi-Fi和WiMAX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此之外,当前存在着多种无线接入网络,采用各种不同的无线传输技术以及标准,提供各自适宜的应用。例如蜂窝网适于语音通信业务,Wi-Fi适于局部区域的宽带多媒体数据接入业务,无线传感器网络适于环境检测中的数据采集业务等等。未来的无线网络将是各种网络并存、各种异构网络融合,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接入的泛在网络。这是无线网络的发展方向,也可能成为WMN一个新的应用方向。 融合多种无线网络的WMN的网络结构如图2所示,网络中的核心设备为Mesh路由器,构成了拓扑结构动态可变的核心网。Mesh路由器配置了多种无线传输标准的接口设备,实现各种无线网络的互联,包括蜂窝网、WiMAX网络、WLAN、移动自组织(Ad hoc)网络以及无线传感器网络。采用各种无线传输技术的用户终端,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通过某种无线接入网与核心网相连。WMN的配置和维护成本比传统的有线方式更有优势,可作为未来泛在异构网络的一种实现方式。 ###NextPage### 二、 WMN的组网技术 无线网络的带宽有限,复杂的时变信道特性以及开放的通信环境,导致节点的信号互相干扰,要提供保证服务质量的服务,必须采用有效的网络管理和组网技术,提高链路容量和网络传输效率。WMN的组网技术包含了几个主要的方面:网络配置和部署,功率控制,移动性管理和接入控制,以及路由协议设计等。 2.1 网络配置和部署 为了使WMN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容错性、自调节能力,大的覆盖范围和网络容量,需要对网络配置和部署进行研究。 首先,需要对移动性较弱,组成骨干网的Mesh路由器的部署位置进行规划,一方面在保证不出现无线信号覆盖盲区的前提下,需要的Mesh路由器需要量尽可能地低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在热点区域,提供多条路径以增加用户接入数。可以结合多入多出(MIMO)和方向性天线技术等来进一步提高网络传输能力。 Mesh路由器能提供各种异构网络的接入服务,因此,如何分配Mesh路由器的多个无线接口以保证各个网络之间的连通性,是WMN应该解决的问题。此外,在WMN中,采用多信道的方法可以用来增加网络的吞吐量,但在无线多跳的环境下,多信道的通信方式也面临更多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有文献中提到多信道WMN在信道间分布式业务分配,信道协调使用及广播支持等方面存在着问题,并对多信道有关协议进行了设计和实现。 2.2 功率控制 在WMN中,对Mesh路由器虽然没有能量限制,但也需要功率控制,目的是保证WMN的连通性,控制网络干扰,提高频率复用率。适当的传输功率可以减小无线信道信号间干扰,提高频谱复用效率。 与Mesh路由器不同,Mesh客户端一般是移动节点,节点的能量有限。因此,设计网络协议需要考虑功率的有效性。比如,一些Mesh客户端可能是IP电话或者是一个传感器,因此,功率效率是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对于一些WMN应用,实现功率控制将优化网络的连接性,提高网络性能。 2.3 移动性管理和接入控制 WMN移动性管理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位置管理和移动切换管理。位置管理主要用于解决位置注册,而移动切换管理包括切换初始化,建立新连接??无缝连接服务。在蜂窝网中,移动性管理由基站,移动交换中心和位置数据库进行集中式管理;而在Ad hoc网络中,移动性管理与路由协议紧密结合,可看作是一种分布式的方案。WMN因同时具有多跳和移动性低的特点,其移动性管理需要充分结合上述两种网络的移动性管理技术。 接入控制是指保证用户使用各种无线传输技术,均可以有效接入WMN;尤其是在局部热点地区,当节点数量较多、负载较重的情况下,如何控制新节点的接入来保证已接入节点的服务质量。 2.4 路由协议设计 WMN采用多跳中继实现网络接入,这使得路由协议设计可以参考Ad hoc网络的路由协议设计方法。但与之相比,两者还存在差别。一方面,Ad hoc网络由AP、Mesh路由器、网关等构成的,节点的移动性相对较弱;另一方面,WMN中的大部分数据业务都是用户节点发送给网关节点,而Ad hoc网络主要提供节点到节点之间的业务传输模式,此外,在功耗限制方面要求相对较弱。 此外,研究WMN的路由协议,也可以参考在因特网中所采用的路由技术,例如自治域内和域外使用不同的路由协议。 三、 WMN的路由协议设计 WMN是一种动态拓扑结构的多跳网络,与Ad hoc网络具有相似性,因此,多数WMN采用的路由协议源于Ad hoc网络。Ad hoc网络的路由协议可分为地理位置辅助路由和非地理位置辅助路由,前者需要GPS定位系统的支持,后者又可分为平面路由协议和分层路由协议。平面路由协议分为按需路由如按需距离矢量协议(AODV),动态的源路由协议(DSR),逐段路由协议(SSR),和主动路由,如目的站编号的距离矢量(DSDV),无线路由协议(WRP),基于反向路径转发的拓扑广播(TBRPF)等,而分层路由协议有簇首网关交换协议(CGSR)和区域路由协议(ZRP)等。目前实现的WMN中,采用的有基于TBRPF的路由协议、基于DSR的路由协议、基于DSDV的路由协议,和基于AODV的路由协议。 但是,WMN与Ad hoc网络有一些根本的区别,如表1所示,在WMN中直接应用Ad hoc网络的路由协议无法使WMN的性能达到最优。 设计WMN路由协议,需要考虑的有以下几个因素: (1)选择路由的依据 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参数,包括: 跳数:源节点到目的节点之间的路径所经过的无线链路数。 期望传输次数(ETX):由于媒体访问冲突而导致的重传次数,为无线通信中比较常用的一个参数。 期望传输时间(ETT):比ETX更常用,它同时考虑了信道自身的带宽特点。 往返传输时间(RTT):分组在源节点和目的节点往返传输所需时间。 能量消耗:选择某条传输路由致使各节点能量损耗的总和。 路由稳定性:考察一个路由的稳定程度如何,可持续的时间。 (2)网络支持的规模 WMN的网络规模一般很大,路由协议需要能够支持更多的节点,如果直接使用传统的Ad hoc网络路由协议,路由搜索过程可能需要的时间太长,代价也很大。 (3)容错性 在Mesh客户端移动、无线链路拥塞或Mesh 路由器故障等情况下,路由可以重新选择。 (4)链路干扰 邻近节点发送的无线信号互相干扰,路由选择时应尽量选择干扰小的链路,以增加系统容量。 (5)跨层协议设计 结合物理层的方向性天线、多输入多输出(MIMO)和链路层的一些技术,各层协议相互协同、综合设计。 无线Mesh网可以支持无线接入和无线网络互联两种应用,由于应用场景不同,考虑的重点也有所不同。 无线接入应用的路由协议需要充分适应Mesh客户端和Mesh路由器,其中,既包含了移动性很强、功耗受限的用户节点,也包含了移动性较弱,功耗不受限的接入节点和网关节点。目前,在设计绝大多数WMN路由协议时,都将Mesh客户端和Mesh路由器两类节点平等对待,没有考虑二者的差异,区分两类节点来研究路由协议,有可能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而在网络融合应用中,由用户节点组成的无线网络可被看作是一个自治域,可以直接采用因特网的路由思想,这就只需解决由Mesh路由器构成的无线核心网的路由问题。文献[11]中对当前常见的4种Ad hoc网络路由协议(分别是DSR和AODV两种按需路由,以及OLSR和DSDV两种主动路由)用于Mesh核心网的性能进行评测。比较了路由开销、分组传输成功率和端到端的时延等。结果表明,由于WMN路由开销比较小,大体上,按需路由协议比主动路由协议的性能更好,然而,由于WMN节点移动性减弱,需要增加按需路由协议的路由过期时间和路由缓存时间,以避免交换过多的路由消息而增加开销。 在无线接入应用中,大部分是用户节点到网关节点的业务,属于点到点业务,网络业务具有突发性。而在网络融合应用中,Mesh路由器之间的业务是来自一个网络,业务流具有聚合性,这与因特网业务有相似性,例如业务的范围和平均的分组大小遵循24-hour模型,IP业务中大部分是TCP业务,而TCP业务中绝大部分是网页浏览业务和文件传输业务。针对不同的业务类型特点,在区分业务类型保证服务质量的路由协议设计时需要区别对待。 在网络融合的应用中,Mesh路由器配备有两个以上的无线收发设备,路由协议的设计需要考虑多无线收发器、多信道等特点;而在无线接入应用中,一般则不考虑。 鉴于上述问题,针对WMN网络结构的特点以及应用的特点,基于无线自组织网络技术的基础,研究WMN路由技术,才可能改善WMN网络性能。 四、 无线网状网的实验研究 开展对WMN组网技术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采用仿真方法开展研究工作,例如,基于NS-2和OPNET的仿真软件,建立WMN网络协议模型和业务传输模型,进行协议的设计和性能分析。与此同时,基于WMN网络结构抽象出更小的网络结构模型、业务模型及关键技术,实现一个实用的实验网络,即WMN试验床,对一个WMN进行测试、性能分析,这也是目前许多国外研究机构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 例如,微软研究院建立了基于802.11的无线Mesh网实验平台,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立了Roofnet实验网络平台,目的是使WMN提供因特网的接入服务。其中,微软研究院构建的Mesh网络平台,在节点中的网络层和MAC层之间增加一个Mesh连接层,DSR经过修改成为无线Mesh网的路由协议。MIT构建Roofnet网络,由20个左右的节点组成,每个节点配置一块802.11b的无线网卡和一个全向天线,工作在同一信道上,基于Linux操作系统,路由协议采用类似于DSR路由协议的Srcc协议,Mesh客户端通过DHCP动态获得IP地址,经网关节点接入因特网。目前,IEEE 802.11无线传输技术很成熟,其产品价格低廉并得到广泛应用,基于IEEE 802.11技术构建WMN实验平台,研究WMN组网技术是一种可行的并被广为采用的方案。 为研究WMN组网技术、节点实现方案,拟构建一个WMN测试平台。该平台提供目前有线、无线的接入服务,如基于IEEE 802.11的WLAN接入,包括有中心方式通过AP接入以及Ad hoc接入,基于IEEE 802.3的有线接入等,如图3所示。 在WMN中,当Mesh客户节点数量较多时,可以构成一个因特网的子网,通过Mesh 路由器接入Mesh骨干网,而在某些区域,当Mesh客户节点数量较少时,可以将接入网络视为一个网段,通过Mesh网桥接入Mesh骨干网。Mesh网桥的功能类似于以太网的集线器或者交换机。Mesh网桥应该价格低廉,并且能够在不同的无线网段之间有效地转发数据帧。为此,我们定义了Mesh网桥功能并设计了该设备的实现方案。 Mesh网桥能够实现不同接入节点的接入服务,包括WLAN接入,Ad hoc接入以及有线接入等多种接入服务,并且能够实现不同接入方式之间的协议转换。实现一个Mesh网桥的方案是:基于Intel x86笔记本电脑运行2.6.18版本的Redhat Fedora Core 6操作系统作为软硬件平台,笔记本电脑自带的RJ45接口提供有线网络连接接口,通过PCMCIA总线扩展一块无线网卡提供无线接入。无线网卡的型号为DWL650,基于Intersil's Prism2/2.5/3芯片组,采用Host AP作为驱动程序,支持Host AP模式,能够提供类似于AP的IEEE 802.11接入功能。 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WMN的最小验证系统,如图4所示。Mesh网桥的协议转换功能采用基于Libpcap和Libnet技术来实现,其中,Libpcap技术实现数据帧的捕获功能,而Libnet技术实现数据帧的发送功能。通过捕获在传输链路上的数据帧,采用第二层(链路层)转发技术,完成不同网段之间的数据转发以及协议帧格式的转换。由于系统采用了第二层转发技术,而非Mesh路由器的第三层IP转发技术,从而能够加快不同网段之间数据转发的速度,节省数据转发时间。 该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2个Mesh网桥和3个Mesh客户端。其中,为Mesh网桥配置了两种通信传输接口,一种用于提供Mesh 客户端接入服务,包括以太网接入或WLAN接入。另一端与Mesh骨干网连接,采用Ad hoc网络的AODV路由协议,作为Mesh骨干网中的一个交换节点。Mesh客户端分为两类,一类是采用WLAN接入,另一类采用以太网接入。由于IEEE 802.11b支持11个信道,并且存在3个不相重叠的信道,因此,Mesh网桥的无线接入信道分别采用信道1和信道6,Mesh网桥之间的Ad hoc连接采用信道11,使各无线信道之间互不干扰。 在此系统中,可以实现任意两个客户端之间数据通信,并基于此系统,可以进一步对第二层路由交换算法进行研究。有文献提出一种基于MAC地址的第二层交换路由算法(MARP),通过扩展地址解析协议(ARP)协议来完成路由请求和应答过程。本实验系统的下一工作目标是,设计并实现一种有效的第二层交换算法,实验验证算法的性能。 五、 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WMN结构及其组成,分析了WMN中的无线路由协议及网络管理技术,指出了WMN的路由协议和网络管理中的关键技术及其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搭建了一个WMN实验平台,并对平台的性能进行测试。实验表明,WMN是一种可实现的用于无线接入的网络结构,是一种有着广阔应用前景的组网技术。 |
Powered by Discuz!
© 2003-2024 广州威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