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员
无线论坛管理员
- 注册时间
- 2004-10-2
- 金币
- 35286 个
- 威望
- 404 个
- 荣誉
- 114 个
累计签到:119 天 连续签到:3 天 [LV.200]无线新星
|
发表于 2006-4-10 09:19
<p><font color="#ff0000" size="5"><strong><font size="2">2 WiMAX产业链发展的现状</font><br/></strong></font>WiMAX在WiMAX组织的推动下,已经形成了包括芯片制造商、接入及终端系统设备商、网络系统设备商、运营商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主要基带芯片开发商、RF芯片制造商、设备制造商见表3。由于WiMAX依赖于核心芯片作为上游产品,因此,与初具规模的产业链相比,芯片开发与制造短期内将是WiMAX发展的“瓶颈”。</p><p> <br/></p><p><strong><font color="#ff0000">2.1 芯片开发</font></strong><br/> 目前,主要有4家芯片设计厂商从事WiMAX基带处理芯片的开发,分别是Intel、Fujitsu微电子、Wavesat和Sequans公司。<br/></p><p> Intel在2004年9月发布了支持IEEE 802.16d的CPE SoC芯片,名为Rosedale。该芯片已经交由少数设备厂商进行CPE产品开发。Intel预计将在2006年提供内置于笔记本电脑的WiMAX芯片,并在2007年提供用于掌上设备的WiMAX芯片。<br/></p><p> 位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半导体设计公司Wavesat在2004年9月也发布了其WiMAX芯片,名为DM256,并将基于DM256芯片的完整设计交由其合作伙伴美国的Atmel公司完成后续开发。<br/>Fujitsu微电子计划于2005年第二季度发布基于IEEE 802.16d芯片。其WiMAX芯片的开发要早于Intel。<br/>一家位于法国巴黎的公司Sequans也正在进行SoC芯片及相应软件解决方案的开发。</p><p><font color="#ff0000"><strong>2.2 系统产品开发<br/></strong></font> 加拿大Redline Communications公司早在2003年10月就发布了第一个符合IEEE 802.16a标准的产品设备AN-100。该系统工作在3.5 GHz频段,已经在欧洲、中东和亚洲获得了固定接入许可,可以提供70 Mb/s的吞吐量,视距范围达到45 km。该产品可工作于点对点,点对多点的不同方式。<br/></p><p> AN-100 产品功能如下[10]:</p><ul><li>3.4~3.8 GHz频段,应用于非视距传输。 </li><li>信道带宽:3.5/7/14 MHz。 </li><li>频谱效率:5 b/s/Hz,最大速率70 Mb/s (14 MHz)。 </li><li>双工方式:动态TDD,HD-FDD。 </li><li>信道编码效率:1/2,2/3,3/4。 </li><li>覆盖距离:视距45 km,非视距3 km。 </li><li>接收灵敏度:-88 dBm。 </li><li>动态调制方式:QPSK、16/64QAM。 </li><li>加密方式:DES(用于业务处理)、3DES(用于密钥交互)。 </li><li>支持协议:MAC、IEEE 802.16a。<br/></li></ul><p> 2004年6月,Alvarion公司推出了支持IEEE 802.16a的BreezeMAX3500平台,该产品系列工作在3.5 GHz频段,已经通过欧洲及亚太运营商的测试。<br/></p><p><font color="#ff0000" size="5"><strong>3 WiMAX系统的发展方向</strong></font></p><p><font color="#ff0000"><strong>3.1 IEEE 802.16e造就移动WiMAX<br/></strong></font> IEEE 802.16e将有助于将WiMAX带入个人消费的广阔市场。IEEE 802.16e特别强调对IEEE 802.16d的后向兼容。<br/></p><p> IEEE 802.16e的特点主要有:</p><ul><li>物理层能够进行时变信道下的信号解调。 </li><li>支持用户站在基站间完成硬切换。 </li><li>用户站可以工作在休眠(节电)模式。 </li><li>兼容IEEE 802.16d,在空中接口帧结构上同时提供对固定及移动终端的传输支持。<br/></li></ul><p> 由于兼容性的存在,使得系统设备在设计开发上预计可以有很好的继承性,但对低成本单芯片终端解决方案的需求将会很大。诸如定位及位置信息等功能将会考虑进基站和终端的设计中。</p><p><font color="#ff0000"><strong>3.2 WiMAX+WiFi+WPAN的结合<br/></strong></font> WiMAX作为WiFi网络的主干,可充分利用其支持网格组网的特点,这样同时也解决了WiFi发展的“瓶颈”——组网问题。另外,从网络覆盖互补的角度来看,在广域覆盖环境中,WiMAX可以作为首选;在局域覆盖中,WiFi(如IEEE 802.11n)可以作为首选;配合蓝牙等无线个人网(WPAN)技术成本低廉的优势,有望形成WiMAX+WiFi+WPAN结合的局面。<br/></p><p> 在产品形式上,双模的WiFi接入点(DMAP)设备是一个候选。DMAP包括WiFi-AP及WiMAX-SS模块,WiFi用于用户接入,WiMAX用于与主干网互联。进一步,WiMAX模块也可以是基站(BS)模块,利用格状网(Mesh)技术实现与主干网互联,并支持WiMAX用户的接入。另一种候选的产品是多模终端,可以工作在WiMAX及WiFi模式下,动态选择接入WiMAX或WiFi网络。考虑到WiFi技术将嵌入到3G等其他广域无线数据终端上,WiMAX+WiFi双模终端的出现将是很自然的结果。</p><p><font color="#ff0000"><strong>3.3 MIMO及智能天线的运用<br/></strong></font> MIMO技术非常适合城市范围内多径环境下的无线信号处理,包括提供空间分集以及多路信道并行传输,是提高WiMAX系统覆盖范围及吞吐量的合适技术。智能天线则有利于提高基站与运动物体的方向性空间增益以及对干扰信号的方向性抑制。不过,在城市多径弥散的环境中,MIMO可能将会更受设备开发商的欢迎。<br/></p><p> 基站一侧增加天线阵列应该没有问题。随着天线阵列处理技术的发展,目前,终端一侧增加2~3个阵元的天线阵列已经可以容易地实现。基于IEEE 802.11n的系统将在接入设备及用户站上采用多天线MIMO技术。<br/></p><p><font color="#ff0000" size="5"><strong>4 结束语<br/></strong></font> WiMAX技术通过将BWA标准化,正在使宽带无线领域发生显著的变革,使人们不再因为WiFi的有限覆盖而头痛,也不会止步于3G的低速率数据传输。尤其是当WiMAX的MBWA标准IEEE 802.16e出现的时候,会让更多的消费者迈入无线信息时代。本文根据这一变革中市场对系统及设备的需求,探讨了WiMAX产品开发所涉及的各个主要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基站设备的开发需要通过精心选择合适的技术方向来获得竞争优势,而IEEE 802.16标准的双向兼容性将使设备的持续开发获益;终端的普及将带动WiMAX的规模化发展,而终端的形式及成本将决定这一发展的速度;与WiFi等互补的无线数据网络的融合将互惠互利,但可以预见到,技术的竞争会一直持续,因此,WiMAX必须坚持向开放性、低成本与新技术的方向前进。<br/></p><p><font color="#ff0000" size="5"><strong>5 参考文献<br/></strong></font>[1] BWCS Ltd. WiFi,WiMAX and 802.20, The Disruptive Potential of Wireless Broadband [Z], 2004.<br/>[2] Pyramid Research. Wi-Fi and WiMAX: Unwiring the World, Sizing the Opportunity, Analyzing the Players, Demystifying the Hype [Z], 2003.<br/>[3] Intel. Understanding Wi-Fi and WiMAX as Metro-Access Solutions [Z], 2004.<br/>[4] Intel. Understanding WiMAX and 3G for Portable/Mobile Broadband and Wireless [Z], 2004.<br/>[5] IEEE 802.16 Medium Access Control and Service Provisioning[J]. Intel Technology Journal, 2004, 8(3). <br/>[6] IEEE P802.16-REVd-2004 IEEE Standard for 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 Part 16: Air Interface for Fixed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Systems [S].<br/>[7] IEEE 802.16a IEEE Standard for 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 Part 16: Air Interface for Fixed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Systems, Amendment 2: Medium Access Control Modifications and Additional Physical Layer Specifications for 2-11 GHz [S].<br/>[8] Fujitsu Microelectronics America. Fujitsu Solutions for WiMAX-Certified Products for Next-Generation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Z], 2004.<br/>[9] Wavesat Inc. Chips for A New Wireless World [Z], 2004.<br/>[10] Redline Inc. AN-100 System Specification [Z]. </p><p><strong>作者简介:</strong> </p><p>周宗仪,毕业于加拿大皇后大学,电子工程学博士。现为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现主要从事OFDM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和新一代移动通信无线链路技术的研究开发。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联合申报宽带无线通信中国专利十余项。<br/></p>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